原标题:雕琢航天的中国精度
——4位一线工作者的“匠心”故事
探索太空,“克克”计较,失之毫厘,谬以万里。
中国,探索宇宙60年,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的腾飞路,创造了航天领域的中国精度。成绩的背后,承载着无数航天工作者的“匠心”付出。
4月26日,记者走进孝感,探访三江航天一线工作者,记录他们的“匠心”故事、“精度”人生。
熟识27000余种刀具,为导弹打造最安全的“心脏”
邹峰,45岁,红林公司数控加工特级技师,湖北省首席技师、全国技术能手,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。
绝技:在薄如蝉翼的金属壁“盲雕”
安全机构广泛应用于火箭及导弹系列产品的发动机上,其结构复杂度和加工精度在机械制造领域属于“高精”类别:壁薄、多型腔,精度在0.001毫米级别、同轴度在0.003以内,均不及头发丝直径的十分之一。
邹峰的工作是对安全机构上深盲孔的内腔进行加工。内腔外小里大,只能“盲雕”。邹峰自行设计刀具、优化工艺方案、修改数控程序、自制深镗刀具……采用“三把刀接力法”,将深孔加工的难题拿了下来,所有精度公差均达到0.001毫米。
为了提升加工的效率和准确度,邹峰的大脑里储存了几乎所有刀具的性能参数及加工范围。面对任何加工任务,他能迅速在大脑里对27000余种刀具进行筛选,配上最适宜的刀具,是同事们眼中的“活刀谱”,堪称刀具界的最强大脑。
为了练就“绝活”,邹峰常常陷入“疯魔”状态,走路、吃饭、上厕所、甚至睡觉都是他的思考时间。走路常撞电线杆的他,已被妻子“剥夺”了开车的权利。
练就微米级手感,只为苍穹上最美姿态
王南石,59岁,南京晨光集团215所伺服机构总装测试部特级技师,全国技术能手,获中华技能大奖、全国五一劳动奖章,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。
绝技:微米级手感
伺服机构是航天产品飞行控制系统的重要部分,王南石从事的伺服机构装配工作,误差要控制在微米级。1微米是0.001毫米,相当于头发丝粗细的四百分之一。
在装配油泵时,为了将100多个精密加工达到微米级精度的零件组合在一起,且达到油泵带压工作一小时后,不出现丝毫泄漏的要求,王南石调配了一种特殊的研磨膏。这种膏体必须手工研磨,切削量以微米计量,还必须用力均匀,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冲击。30多年周而复始的工作,让王南石练就微米级手感,用手指可分辨磨料的粒度,手一捻就可判断出调配比例是否合适。
手工双面焊接,在导弹芯片上“绣花”
刘建波,44岁,万峰公司电装工,全国技术能手、全国五一巾帼标兵、科工集团杰出女职工。
绝技:为细如沙粒的引脚点焊
一块厚度为3mm的双面接插式总线板,中间设有8层电路板。总线板的正反两面,分布着4mm×2mm镀金引脚总线插座。 每
个插座只有邮票一半大,上面却分布了88个引脚。这块比A4纸略小的总线板上,共有2000多个引脚。
刘建波的工作就是焊接2000多个引脚。操作时,因为区域不同,每个引脚所需要的热容量不同。为了确保焊接后,2000多个焊点高度具有0.5mm一致性,且焊点之上的镀金引脚没有焊料污染,刘建波必须精准掌控每个焊点的焊接温度和时间,确保每个引脚安装孔内焊锡的熔融渗透,确保产品的质量。
手工制作太空锁,为宇航员安全送餐
李刚,50岁,红峰公司装配钳工,特级技师、省劳模、“全国五一劳动奖章”获得者。
绝技:打造肉眼看不见的间隙
在太空厨房,有一个食品加热器。开关食品加热器,只需按动按钮。这个按钮,连接一个长6厘米、高3厘米的锁。这个锁由李刚打造。锁由7个零件组成,装紧了,宇航员打不开,装松了,可能会在飞船升空与返回时因巨大的冲击力而损坏。李刚凭经验与技巧找到最合适的力矩控制指标,以这个力度装配的锁,既易开,又不松,能安全躲避强大的冲击力。
即便盯着锁看,也看不到销子与铰孔间的间隙。但李刚能够取出销子,再装配,这个过程轻松自如。